二、社会形态与社会形态的飞跃
关于产业革命,马克思曾用过一个词,叫社会形态。马克思用德文表达的“社会形态”这个词,其含义是十分清楚的。经济问题是社会形态的一个侧面,马克思说,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飞跃是产业革命。我国老的《资本论》版本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,译作“经济社会形态”是比较准确的。后来的版本是从俄文翻译过来的,从德文到俄文,变成了“社会经济形态”,于是我们也翻成“社会经济形态”’这种译法不很确切。我建议还是回到马克思原来的表达方法,即“经济社会形态”。这样的用词,说明经济是社会形态的一个侧面。社会形态的另一个侧面是社会中人们的意识,按我的认识,可以叫做“意识的社会形态”,而不用“社会意识形态”。意识的社会形态的飞跃可以叫“文化革命”,毛主席早在1940年就用过这个词。世纪在西欧的“文艺复兴”是一次文化革命。社会形态的政治侧面可以叫政治的社会形态,政治的社会形态的飞跃是政治革命。人类社会发展中,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,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,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,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(其初期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),都是政治革命。我们目前进行的政治改革,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自我完善,这不是政治改革。归结起来说,社会形态有三个侧面,分别叫做经济的社会形态、意识的社会形态、政治的社会形态。三个侧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,飞跃式的变化即革命,分别是产业革命、文化革命和政治革命。
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,有物质文明建设,这属经济的社会形态侧面;精神文明建设属意识的社会形态侧面;关于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属政治的社会形态侧面,可以叫政治文明建设。按照这样的归类,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,分属社会形态的三个侧面,可以叫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、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。
社会主义存在的客观环境是地理环境。社会的发展变化首先是受地理环境的影响。比如,据历史考证,西藏在一万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,这与中原地区差不多,但为什么后采发展那么慢?艰苦的地理环境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。另一方面,人对环境也会有影响,人可能破坏环境,也可能建设环境,建设得更适合人类生存,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地理建设(现在我们的文件中称基础设施),如交通、铁路、水利、通信设施等。据此,我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地理建设问题。那就是说,除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以外,还要加上个国家环境的社会主义的地理建设。
|